(资料图)

胡朝薇,出生于1981年7月,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针灸医学领域的领军人,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针灸学会成员,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育及科研工作。胡朝薇创立的“醒脑开窍”用于脑外伤、孤独症、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种疑难杂症上取得显著疗效。胡朝薇首创“丛针浅刺+电针”针灸疗法,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病变部位的营养状态,激活中枢内源性阿片系统,抑制痛敏核团兴奋性及炎性介质。除镇痛外,针灸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和人体生理功能。胡朝薇首创的“丛针浅刺+电针”针灸疗法得到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造福无数患者。胡朝薇主持的《针灸用编织结构埋植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YYWS4368)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医疗卫生资源区域配置策略研究》一等奖。

发展实验针灸学

胡朝薇经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发展了实验针灸学,保持了实验针灸学的领先地位。他确立了实验针灸学课程内容体系——针灸作用理论、作用原理、作用规律,同行认可;提出了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汇通融合、创新实践,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了《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系列国家教材的评审工作;构建了基于CRPCP模式的《实验针灸学》教学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举办了多期实验针灸学高级师资进修班;研制了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仪器;接受了教育部实验针灸学高级访问学者10余名,为全国实验针灸学师资的孵化基地,在实验针灸学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形成了优势。

发展计算针灸学,挖掘针灸数据的巨大价值

计算针灸学是以中医针灸学理论为指导,基于数据驱动,研究针灸作用理论、针灸作用规律和针灸作用原理,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计算针灸学的创立,是针灸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经络是网络全身的体系,针灸具有整体调节的特点,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针灸作用是多因素复杂干预,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研究方法体系来帮助人们解决复杂干预下的复杂巨系统的变化。而且针灸疾病谱、针灸效能等问题,也需要在现有的针灸大数据下进行预测;针灸的临床策略如选穴刺灸法等,也需要在大数据下进行最优化决策,凡此等等,都需要基于数据驱动的计算科学与针灸医学紧密结合,胡朝薇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努力,进一步完善了计算针灸学的相关理论,解决目前针灸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提高针灸研究水平,推动针灸学的发展。胡朝薇的原创成就包括建立数据的快速流转、动态体系——针灸电子病历、针灸研究的文献、针刺信息传递复杂性、针灸动态调节、针灸网络调节、针灸走向世界等,所获数据都具有快速流转、动态体系等特点。

阐明了针刺经穴效应启动的初始动力学机制

针刺效应启动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关键问题。胡朝薇团队历经30年持续研究,在肯定针效前提下,创新检测技术和算法,研究了针效启动过程中穴位微环境对针刺的应答变化,胡朝薇创新性提出“针刺穴位效应启动因子”概念,初步揭示了针刺效应的穴区普适性初始动力学调控机制,取得以下重要创新性进展:发现针刺可兴奋穴区神经末梢,针刺手法——神经放电编码特征——针效三者耦合相关。化学启动方面,首次从形态学证实了针刺后穴区的炎性反应,运用多模态检测技术明确了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血流对针刺的应答变化及其与针效的关系,肯定了针刺起效过程中肥大细胞、P物质、Ca2+等与传入神经之间的线性关系。物理启动方面,发现针刺后穴区组织会出现轻度损伤现象,促进穴区释放损伤相关分子HMGB1,激活NF-κB炎性通路,并通过血液循环促进肝脏产生关键分子CXCL1,参与针刺镇痛效应。首次应用有向加权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针刺后不同时点穴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通讯网络和共有信号分子关联网络,刻画了针刺穴网络的时序响应特征,初步揭示了针效启动的关键性基础因素,为针效研究建立了新的模式和方法。重要研究成果已被写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实验针灸学》等,用于课堂教学。

创建指尖上的医学——手十二井穴诊疗法

胡朝薇倡导昏迷后第一时间的自救他救,为系统研究针刺急救的开拓者。挖掘传统中医急救技术——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评价了其急救(中风、煤气中毒、颅脑创伤)效应,明确了其应用规律,诠释了其科学机制,升华了其理论内涵,推动了其广泛应用。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应急处置技术向全国推广。创建了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刺络与拔罐的研究的学术网络体系,并与日本、韩国刺络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了刺络与拔罐疗法的学术进步和临床应用。(吴文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