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北京经开区全球“新药智造”合作伙伴大会举行,在圆桌论坛上,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北京永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歈,CTC国际医疗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赵磊分享了自己对于“新药智造”的前沿观察。

王茤祥指出,“生命健康产业是当前四大黄金产业之一,北京经开区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正在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他表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创新”和“高科技创新”两个方面,管理创新带来有效发展,高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他表示,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上,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的成果转化率较低,如何发挥好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企业成果转化能力要重点关注。


【资料图】

“科技创新不是一个技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的单独选择,甚至不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竞争,而是一个体系的竞争。”王茤祥表示,因此在跨区域合作方面,要构建自己特色的创新体系,找准定位,从而找到区域合作的有力竞争点。“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医药具有典型的人才驱动特征,要注重在创新过程中培养人才,让人才再创新,是需要构思的方向。”王茤祥说。

王茤祥透露,为了引领未来先进技术的发展,突破行业“卡脖子”难题,国家设立相关支持专项,采用开放式申请方式,对取得阶段性进展的企业进行滚动支持。据了解,该项目2022年全国申报数量为5000余个,共筛选出21个。“在今年的项目规划中,生命健康产业项目占比约40%,希望北京经开区的创新主体积极申请,以获得国家认可与支持。”

他表示,“今后我们也会逐渐创造条件,把更多的好项目聚集到北京经开区,让项目在北京经开区‘落地生花’,实现场景应用,从而为北京经开区打造‘新药智造’产业高地作出贡献。”

“航空航天技术作为顶尖工科技术应用于生命健康领域,特别是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的创新是大势所趋。”樊瑜波表示,很高兴看到,作为北京市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因子活跃的区域,北京经开区已有相关企业入驻相关领域,比如GE等。他表示,北京经开区产业生态环境在全国领先,可以继续加大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将北京市得天独厚的教育、科研资源吸引、对接,推动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樊瑜波表示:“高端医疗器械学科交叉范围广,细分领域丰富,包括口腔、眼科、心血管、大脑等,都有着充足的创新发展空间。未来,北京经开区一定会成为北京市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的创新中心,同时我也非常愿意和北京经开区一起,投入到这个过程中,用医工交叉和高端航空航天创新技术赋能北京经开区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

2016年在香港投资成立香港细胞线粒体生物制药公司,以旗下“舒森、久百龄、美保臣”等品牌为主导,成功研发了系列生物医药和功能性营养补充剂产品的北京华夏鸿盛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鸿东表示创新是恒久不便的发展之路,针对各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开展全新布局,达到更为良好的预防效果,很有必要。

永泰生物成立至今已有17年,王歈分享了公司成立的初衷:“对于用免疫细胞治疗肿瘤,当时在行业内并不被看好。但是我们在实验室看到了大量来源于患者的免疫细胞能够在体外杀伤肿瘤。我们相信这一技术可以改变肿瘤治疗方式。”2015年,永泰生物成为第一个把个体化细胞治疗产品作为药品在中国申报的企业。“截至去年,我们已经完成了430例患者入组,预计将在今年进行NDA(新药上市申请)的申报。”王歈说。

王歈表示,在过去十几年发展过程中,永泰生物已经形成了基因细胞治疗的系列产品管线。“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不断拓宽的产品线助力打造北京经开区‘新药智造’产业高地。”王歈说。

“要想重塑医药健康产业生态,自动化和信息化、数字化是最重要的。”王歈表示,没有这些就谈不上“智造”,希望北京经开区能帮忙对接相关资源,加快企业间的融合发展。“此外,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人才永远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临床人才,希望相关高校可以设置产品研发、临床研发相关专业,为产业提供人才动力。”王歈说。

赵磊表示:“CTC国际医疗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最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配合医生。医生从临床上发现需求,我们团队来帮医生做转化。”赵磊曾在医院工作10年,“我发现医生最大的一个痛点是在临床上发现了很多需求,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是没人能帮他们去把这些想法变成产品。”

发现了这个行业痛点,赵磊于3年前创办CTC国际医疗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帮助医生论证想法的可行性,最后将临床需求变成产品落地,并推向市场。“这种模式很受医生欢迎,3年来,我们做了将近20个设备,大到医疗机器人,小到医疗器械、手术器械,包括一些耗材等,并在某些产品上实现了国产替代。”

推荐内容